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6:03 点击次数:85
1943年,延安整风运动步入审干阶段。当时,康生身兼中央总学委副主任、干部审查委员会主任及中直机关总学委主任多重职务,他主导制造了震惊听闻的“张克勤特务案”,无辜者受牵连,使得审干运动偏离了正确轨道。
张克勤,本名樊大畏,1922年诞生于陕西省三原县。1936年10月,他在西安投身于民族解放先锋队。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他被派往兰州执行地下任务,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6月,因遭敌人怀疑,在中共甘肃工委及中央代表林伯渠的批准下,他被调至延安,进入陕北公学深造。此后,他被选为情报侦察干部的候选人,并被调至西北公学接受专业训练。抵达延安后,他的父亲樊执一和妻子朱方兰——均为共产党员——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。传闻他们在被捕后涉嫌叛变。
1943年,年方二十一的张克勤,怀揣着甘肃党组织开具的介绍信,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延安的土地,投身于西北公学的学习生涯。介绍信上清晰注明,他不仅是中共的一名正式党员,更是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。同他一同抵达延安的共有三人,其中一人成功进入了鲁迅艺术学校深造。他们的到来,恰逢整风审干的时期。
1943年9月,一封由鲁迅艺术学院发出的举报信迅速送达中央社会部,举报者正是那位与张克勤一同抵达延安的同志。这位同志或许是因与张克勤存在争执,抑或是艺术思维格外丰富,在详细陈述一番后,他正式向组织提出指控:“我们三位一同被派往延安,其中张克勤的行为实为进行特务活动。”
此信引起了康生的注意。他不禁萌生了从中挖掘一二,意图塑造一个典型的想法。
在一个夜晚,汪东兴的办公窑洞内,年轻的张克勤受邀进行了一场“谈心”。
“你来延安干什么?”
张克勤表示:“我系由甘肃党组织引荐,前来延安深造革命理论,相关介绍信亦随身携带。”
“你是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?有人已经指出你到延安来的目的是进行特务活动!”
张大不禁吃了一惊,苦涩地笑着说:“我的来此手续分明,绝无此类问题。”
审讯者转而运用了迂回策略,询问起他的家庭背景。张克勤回应道:“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,而我的父亲则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医。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,便是依靠父亲行医所得。”
“你父亲给谁看病?”
“不论贫富贵贱,我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,甚至包括一些国民党官员。”
数位审讯者自认已摸到门径,便不遗余力地追问他与那位官员及其同僚间的关系。
尽管蜡烛已燃尽,张克勤却依然坚称,这仅仅是出于看病的需要。于是众人让他先行退下,以便商讨后续的策略。
第二天,审讯人员分为两组,轮番进行日夜不间断的审讯,采取轮换制。审讯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张克勤的社会关系网络,尤其是他与其父亲与国民党官员之间的联系。
然而,张克勤断然否认了任何其他关联。随着问题层叠增多,他起初显得异常冷静。因连续熬夜、精神疲惫,张克勤逐渐难以应对提问。直至第三日破晓之际,疲惫至极的他终于支撑不住,表示愿意坦诚相告。审讯者神情振奋。
张克勤无奈地供述道:“在我父亲为一位国民党高级官员诊疗期间,经其引荐,父亲加入了国民党,并进而投身特务组织。受父亲影响,我也随之加入了这个组织。”
“你来延安为何?”
“我之所以抵达延安,乃是因为特务机构的指派,任务便是暗中搜集八路军以及共产党的军事与政治情报。”张紧接着,以极具说服力的口吻,详细描述了整个过程的细节。
党组织关系从何而来?
“在甘肃,地下党人高举红旗,实则背后隐藏着国民党特务组织的身影。”言罢,张克勤痛哭失声。
审讯者嘱托张克勤将口头的陈述转化为书面形式,张克勤一气呵成,随后便返家安睡。翌日清晨,审讯者便将情况上报给了康生。
第四日清晨,活动场地设于西北公学。遵照康生的部署,学校组织了一场全校师生的集会,并邀请了延安地区各机关、院校以及社会团体的代表们共襄盛举。张克勤同志登上讲台,依据领导的指导意见,进行了专题报告。
当晚,审讯活动持续展开,焦点集中于挖掘与他保持特务联络的人员信息。张克勤一口气点出了十几位人物,将他在延安结识的几乎所有人悉数纳入所谓的“特务集团”之中。那位揭露他身份为特务的鲁迅艺术学院学子,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。
身为典型的张克勤,1943年他在延安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。随后,他被委以重任,在延安各机关进行典型报告的演讲。报告在延安的机关中圆满结束后,他又被派往各个根据地继续进行宣讲。
张克勤境遇不困难,但害苦了甘肃、河南和四川等省的地方党领导。他们全被打成“红旗党”的特务头目。对他们的审讯方式也不象审张克勤那样客气了,捆绑、吊打、车轮战、疲劳战、假枪毙等各种逼供手段无所不用,甚至连他们的家属和小孩都不能幸免。
此刻,康生于西北公学发表了一场公开演讲。他目光如炬,直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,语气坚定地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训诫:
“你们对形势的感知似乎迟钝,坚称延安无特务存在。所需人数不少,一支旅团就足够了。有些人甚至散布停运运动的言论,但实际上,不仅不应结束,反而需进一步深化,所有未经审查的都必须接受审查。”
康生的这一发言旋即被紧急印刷成文件,迅速分发至延安及各根据地的机关单位。延安城内已弥漫着草木皆兵、人人自危的紧张气氛。众多单位因无人正常上班,工作进度陷入停滞,原因在于——众多机构中,90%以上的员工都处于亟待“挽救”的状态。
历经革命岁月磨砺的老战士,终于在延安重遇了深爱的伴侣。婚礼仅过三日,他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。某夜,新婚妻子独自在窑洞中等候着丈夫的归来。归家之际,丈夫瞥见妻子依旧静坐,心中顿时升起疑云。他猛然冲上前去,紧紧抓住她的手臂,质问她深夜未眠,定是涉嫌特务行径,泪水夺眶而出。就这样,这位泪如雨下的新娘子被强行带往了中央社会部。
中央组织部资深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武竞天同志亦被卷入其中。这场抢救运动的影响已然蔓延至老干部阶层。武竞天被冠以“意大利特务”的罪名,缘于他早年曾在北平就读于一位意大利籍牧师开设的外语课程。康生直指受过教会学校教育的老党员。曾在美籍学校就读者,便被冠以“美国间谍”的标签;而英国学校毕业生,亦被视为“英国特务”……
陶铸和曾志
陶铸亦于1943年遭受了牵连。他被指控为“叛徒”。此罪名源于他曾在南京服刑,并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。当领导要求他在那狭小的窑洞内记录“叛徒的过往”时,这位刚正不阿的男子,面对窗外的狂风暴雨,怒不可遏地破口大骂。
“老子在囚犯中,虽非首屈一指,却也堪称翘楚,坚韧不拔。企图将老子诬陷为叛徒,实乃荒唐之举!”
正当抢救运动进入高潮之际,1943年12月22日,共产国际的前任主席季米特洛夫向毛泽东寄去了一封亲笔信。在信中,他这样写道:
自1935年以来,我有幸能够近距离、甚至直接地探讨中国问题。对于康生所扮演的角色,我亦抱有疑问。因为那些旨在清除党内异己、增强党团凝聚力的正确举措,却是由康生及其所属机构以极其可疑的方式执行的。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彼此猜疑,激化普通党员与群众的不满,从而助长敌人瓦解党的阴谋。
1944年1月1日的拂晓,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,中央军委通讯部的负责人王诤将军,带领着众多“抢救对象”,井然有序地聚集在枣园毛泽东同志的窑洞前。放眼望去,人群密集,宛如一片漆黑。
王诤和家人
在王诤将军领导下的部门,一千余人中,绝大多数不幸被错定为“特务”。众多通讯设备陷入停滞,无人管理,中央与各根据地及各省之间的联系几近断绝。王将军怎能不焦急?
这位被延安老干部们赞誉为“点子丰富,思维敏捷”的将军,终于想出了向毛泽东献上新年祝福的巧妙方案。千余人肃立于毛泽东窑洞之前,场面颇具“和平请愿”的气氛。众人静候着毛泽东的现身,期待着他的接见。
毛泽东步出窑洞,彼时正逢他收到季米特洛夫来信不久。一踏入窑洞之外,他的心中便已洞悉了事态的演变,遂即刻开口言道:
“延安此次审干活动原意是为大家净化心灵,却因用量不当,导致皮肤受损,实属不妥。今日,我摘帽向各位致以敬意。请各位回去后安心工作。大家还有何疑虑?若无其他意见,也请向我一并回礼!”
毛泽东以这种独到的方式致以歉意,众人心中随即感到释然,便迅速回以礼节,这场“拜年”亦随之落幕。
不久后,在中央会议上,毛泽东便对反特运动中的扩大化现象承担了主要责任,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,明确指出:“抢救运动中的根本谬误,在于其忽视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,以及未能对情况作出细致的区分与针对性的处理。”
甄别运动迅速展开。那些几乎笼罩在“特务”和“叛徒”帽子下的人们,随着陕北吹来的春风,纷纷卸下了重负。延安及各根据地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,绿意盎然。
在1945年的甄别阶段,康生对张克勤的结论表示了拒绝。同年11月,张克勤随同社会部的一些干部前往东北,并在那里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。他曾被暂时任命为北安市公安局的股长,然而,关于他的“问题”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。到了1949年11月,张克勤在中央组织部引荐下前往西北局,以澄清其历史问题。直至1950年4月,经过中央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,组织上才作出结论,认定张克勤历史上无问题,并据此恢复了其党籍。
张克勤(樊大畏)
张克勤虽后官至《甘肃日报》副总编辑、《民主协商报》总编,并担任甘肃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之职,然而,各运动皆受影响。
张克勤,1989年逝世,终年67。
如今,回望五十年代的“三反五反”运动与六十年代的“文革”岁月,你是否会心生一丝凄凉,为那一辈人的曲折命运,为国家曾踏过的坎坷历程而感慨。若人民赋予的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缺乏监督,最终必将导致制度陷入混乱,文化发生扭曲,岂止是滋生腐败那么简单!